长沙市开福区有一个恰如其名的长寿社区——寿星街社区,低矮的房屋,狭窄的街道,却挡不住一个个身骨硬朗的寿星身影。据统计,社区60岁以上老人超过2000人,但独居、空巢老人总共才15户。赡养有道,似乎是寿星街老人们最重要的长寿秘诀。(本报记者王宇)
社区样本:湖南省长沙市寿星街社区
长寿数据:总人口约9000人,截止到2014年底,80岁以上老人320人,90岁以上15人。
灵宝殡葬改革方案 子女 将父母留在身边赡养
“等天气暖和点,我就搬回来!”19日,87岁的余淑英给56岁的儿媳王昭如打去电话。一周前,余淑英被女儿接走,住不惯电梯房的她,开始想念照顾了她几十年的儿媳。
做殡葬改革带头人 余淑英长年患有高血压、风湿骨痛,3年前又因中风,生活基本不能自理,儿媳王昭如长期照料着她。如今,王昭如早上张罗好早餐,就出去买菜。“婆婆喜欢吃豆腐、小菜,偶尔吃点五花肉。”上午天气好,王昭如就推着余淑英出去晒太阳。余淑英有5个子女,其他四个子女条件都比王昭如家好,余淑英却不愿离开:“我呀,舍不得社区,舍不得我的儿媳!”
其实,整个寿星街的敬老氛围都很浓厚。每个月第三周是社区的“孝亲敬老服务周”,社区会以不同主题来宣传孝文化;每年社区还会举办1次寿星艺术节,评选孝亲敬老典型,王昭如就是居民们选出来的“好媳妇”。“留在社区赡养父母是最正常不过的事,”王昭如说,“楼上的张大姐、隔壁的何大哥都六十多岁了,还在亲自照顾父母呢。”
汤以方殡葬改革邻里 组建志愿者队伍互助养老
“寿星街虽不富裕,但人情味特别浓!”80岁的章桂云说,自己最喜欢老社区的邻里情。
两年前,章桂云中风,此后,她的左半边身体不能动弹,平时基本卧床,生活不能自理。“子女们平时忙,多亏了老邻居皮谷民照顾我!”记者来到章桂云家时,恰好碰到77岁的皮谷民前来探望,章桂云拉住她的手,向记者介绍:“这两年,她每天来陪我聊天,给我端茶倒水,上个月我在房里摔断了腿,她来得更勤了,大小便都是她照顾。得知我要找保姆,她把自己肺衰竭晚期的丈夫丢在家里,硬是帮我在家政公司跑了一整天……”话未说完,章桂云哽咽起来。
在社区主任李爱辉看来,这样的互助例子在寿星街根本数不完。如今,社区成立了金灿志愿者协会、夕阳乐协会、辣利婆协会等3支老年志愿者队伍,志愿者共约600人。“都是知根知底的老邻居,大家互帮互助,想过不好都难。”李爱辉说。
自身 看淡生死笑享人生
记者随访发现,比起一般老人,寿星社区的寿星们心里格外敞亮。“最难过的坎早就过去了,还有什么事能让我不开心?”90岁的汤淑莲最爱说这句话。年轻时,为养育5个子女,汤淑莲常年在外打零工,“帮人洗衣服,在工地挑沙包,大冬天扛100斤一包的水泥,压得腰直疼”!如今,小儿子每天陪在汤淑莲身边照顾。“与以前的生活比,现在就是天堂!”她感叹道。
对生死,汤淑莲看得很淡,22年前丈夫去世了,7年前,二儿子也去世……面对生命无常,汤淑莲没有被击垮,反倒安慰子女:“别难过,生死有命。”
“寿星街以前是码头,社区的人大都在码头干活,劳累半辈子,如今子孙满堂,苦尽甘来,心里当然舒畅。”社区书记何阳成介绍,“寿星街还曾以殡葬服务用品一条街闻名,或许也是因为居民们目睹了太多生离死别,所以都想得开。”
人物剪影
相濡以沫最幸福
“相濡以沫是最大的幸福。”76岁的谢仲昆是社区有名的好老公,虽有4个子女,但他却宁愿和老伴独住,过二人世界。前些年,谢仲昆患上脑栓,在老伴谭佑云的鼓励下,他坚持做康复训练,目前病情已大有好转。2013年,老伴突然查出尿毒症,精神一度萎靡,焦急的谢仲昆当起“心理医生”,每天开导老伴。病情稳定后的谭佑云,逢人便夸:“都是我家老头照顾得好!”
记者手记
为捕捉到尽可能多的素材,我走进了寿星社区许多户老人家中。每到一家,我几乎都能看到低龄的子女在搀扶父母行走、为父母做饭菜的情景。这一幕幕,让我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老有所养。
十八大 殡葬改革 铅山武夷山殡葬改革 访谈村民殡葬改革